"我必须是个完美妈妈":恐惧驱动的育儿
李婷(化名)是一位家长,35岁,儿子7岁。她每天的生活像一张精确到分钟的日程表:
- 6:00 起床做有机早餐
- 16:30 陪孩子练琴(即使自己发烧也要坚持)
- 21:00 检查孩子作业,错一题就焦虑得睡不着
"我一刻都不敢放松,"她攥着咖啡杯的手在发抖,"万一他将来不如别人,那一定是我的错。" 这句话暴露了真相:她的育儿动力不是爱,而是恐惧——恐惧孩子失败,恐惧被人评价"不是好妈妈",恐惧自己"毫无价值"。
为什么我们会把育儿变成KPI?
直到她参加自动自发线下课程,听黄导说:" 爱自己爱别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对自己负责。"但今天的社会,却给妈妈们套上三重枷锁:
1. 社会比较的恐慌
- "别人孩子3岁背古诗,我家孩子还在玩泥巴"
- 妈妈群里的打卡、排名、升学数据…像无形的鞭子
展开剩余62%2. 自我价值的绑架
- 许多妈妈坦言:"除了带孩子,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"
- 孩子的成绩单成了自己的成绩单
3. 代际创伤的传递
- "我爸妈当年就说我不够好,现在我要证明他们错了"
- 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
一位妈妈强迫5岁女儿每天写10页字帖,只因自己小时候被嘲笑"字像狗爬"。直到孩子哭着说"妈妈我手好疼",她才突然惊醒:她不是在养孩子,是在养自己未愈合的伤口。
当母亲是唯一身份,孩子就失去了真正的妈妈
这种"育儿KPI化"会带来两个致命后果:
1. 孩子活在窒息的爱里
一个初中生的心理咨询记录:"我妈说她的幸福全靠我,我连考试手抖都怕对不起她" 。
2. 母亲在奉献中枯萎
-42岁的王女士在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后突然抑郁:"我突然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"
这不是爱,而是爱的仿制品——真的爱应该像阳光,温暖而不灼伤;而恐惧驱动的爱像探照灯,刺眼又令人窒息。
先活成"人",才能做好"母亲"
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母亲,他需要一个真实的、活生生的榜样:
- 会累但懂得休息的母亲
- 会犯错但愿意道歉的母亲
- 有自己热爱之事的母亲
因为教育从来不是雕刻孩子,而是点亮自己。"你不需要用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" ,看见过去时间对自己带来的影响,而这需要系统的成长和学习,欢迎你了解更多关于自动自发思想的课程。
发布于:上海市贵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